找到相关内容340篇,用时2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从佛教唯识学观点看世间感情

    、痴、慢、疑、不正见等根本烦恼及一些烦恼。而善心所,是指对我们生命有所提升的,如信、精进、禅定、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惭愧等等。一般说来,如果感情是纯净的,多半是从信、惭愧、无贪的立场...善(善心所),一是恶(烦恼心所),在善与恶的特质中,各有很多的成份(心所),而这些成份彼此错综复杂的交合,就形成了各种各样不同型态的感情表象。因此,世间的感情问题,如果我们只是从它的表象去了解,就会受...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21365101.html
  • 人生“三重境界”和“四种大智慧”

    不可改变事情的结果,但可改变对事情的态度! 心不随境转=不随境起舞=不烦恼起舞。 感恩——凡事感恩!好也感谢——理所应当;坏也感谢——亮眼明心;顺也感谢——阳光是美丽的;逆也感谢——成功总在挫折后。...做到放下过去,珍惜现在发展未来,心灵即刻得到解脱,即是活在当下的快乐。相反若是活在过去,不满现在,只希望未来之人,则是缺少智慧的人,烦恼不断。心有定力就会清楚:只有“现在”才是你唯一能真正拥有和掌握的!...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34475638.html
  • 佛医与中医

    中的烦恼烦恼就会产生。以此养生,不但不会长寿,还会灾祸临头,危及生命。因此,只有制止魔鬼侵入,观照自己本心,即修行止观,就会治病,还会延年益寿。   《华严经·夜摩天宫偈赞品》曰:   心为工...神不守舍,烦恼丛生,即是病也。反之,心情恬淡,寂漠无为,专注一境,修持静候,正念即从之而生,精神内守,邪念就无机可寻,魔鬼也无隙可乘,正念就会安然固立。正念固立,妄念就不会侵入,病魔还能从何而来?  ...

    妙空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054895621.html
  • 修学忆念发菩提心的利益

    身心的烦恼将变得更加薄弱。   由此可见菩提心与身心的关系,发菩提心能强有力地对治烦恼、转变气质。菩提心是极殊胜的善心,决定具有对治烦恼的作用。   (7)伏遣随惑   以发心力能胜伏、遣除烦恼...而不恼害别人。见到其他众生互相伤害,心中便会难受、不欢喜;而且,忿恚、嫉妒、谄曲、覆藏等烦恼大多不现行,即便暂时现起也没有大的力量,不能在心中久留,很快就能远离。   (8)难生恶趣、生亦速脱 ...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菩提心|利益|功德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5/15140123768.html
  • 高倍镜下看烦恼

    ,作用猛烈,所以又称为五利使。相对于五利使而言,贪嗔痴慢疑的推求则较为钝拙,所以又称为五钝使。   2、烦恼:随着根本烦恼而起的从属烦恼,则称为枝末烦恼,或随惑、烦恼,具有染污的作用。共有二十个:...成唯识论》卷八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意思是说,烦恼之所以会造成生死流转,是由于它既能够招感业力,又可以引发未来的生死果报,因此这两种作用称为“发...

    释宗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72939837.html
  • 佛说:“出家人以自在为苦”

    暂现转灭的烦恼消失于自性的大海。  但如果当烦恼生起时,我们无视于正法的规劝,自心牵引任意自在地行事的话,那我们已经变成感染上烦恼病毒的载体,这时发出的言谈举止都会笼罩上烦恼的阴影,此时如果不对它们...的网页,下载打包你想要接受的信息。这时,假如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没有用正法作引导,对忽闪忽灭的念头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戒规没有一种虔敬受持的态度,烦恼的控制而任意发泄自己情绪的话,那我们就会把自己不负...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44941844.html
  • 佛学研究法及其特色

    ;二、能治杂染;三、不违法相。不违圣言者,谓圣弟子说,或佛自说经教,展转流布,至今不违正法、不违正义。能治杂染者,谓随此法善修习时,能永调伏贪、瞋、痴等一切烦恼烦恼。不违法相者,谓翻违法相,当知即...贪、瞋、痴等一切烦恼烦恼,有其实效并且能够被检验,而不同于一般的哲学思维。例如,前面释尊所说的不净观的例子,便是能够被检验的。佛所说的「至教量」为什么可被采信呢?如何检验至教量呢?对这些至教量的...

    林崇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80453015.html
  • 无著的唯识思想

    具体论证。首先,如果离开了阿赖耶识,烦恼等染污心理也无从成立。因为我见、我慢、我爱、无明四根本烦恼烦恼无一不是由世间的染污事象对阿赖耶识的熏习而成:世间一切染污事象的熏习,在阿赖耶识中留下了习气,这些习气被阿赖耶识积集成种子,在时机成熟时,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现行出了四根本烦恼烦恼;除了阿赖耶识之外,其他六识都不具有积集存储染污种子的功能。   “云何烦恼杂染不成,以诸烦恼烦恼熏习所作,彼...

    徐绍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3947067.html
  • 佛教善恶观与现代人心的净化

    五,烦恼。指伴随、依托根本烦恼而起的烦恼,其体性与根本烦恼相同。由于发生作用的宽狭不同,烦恼又可分为三类: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骄十种,作用的涉及面最小,只能同类相生,个别生起,故称小烦恼;无惭、无愧,发生作用的涉及面稍宽,遍不善心,故称中烦恼;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其作用的涉及面最广,遍行染心故称大烦恼。其六,不定,亦称“不定地法”。因其在识(...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90160224.html
  • 色心诸法之分析(1)

    ,真如,不相应行无流转定异著十。心所中善心所无无痴烦恼无恶见,失念散乱,不正知。共缺二十五法。三摄〓名义不同,心所法中瑜伽的编行别境,有部统称编大地法。瑜伽善心所有部称大善地法。瑜伽的根本烦恼,大烦恼有部通称为大烦恼地法。中烦恼有部称大不善地法。尤其是瑜伽根本烦恼中的贪嗔慢疑有部皆列入不定地法,此皆摄〓名义之歧异也。四假实义别,于中以不相应行异义最大,大乘说不相应行只是心心所色的分位差别,止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42367628.html